文言文和白话文哪个更好-文言文和白话文孰优孰劣呢?

文言文和白话文孰优孰劣呢?这样发问稍有偏颇。语言的形式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,阳春白雪,下里巴人,都是因不同的人而选择的。又比如每个国家民族都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,如果非要强求其他国家民族也把自己民族的语言当成是最美的一样,是明知

文言文和白话文孰优孰劣呢?

这样发问稍有偏颇。语言的形式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,阳春白雪,下里巴人,都是因不同的人而选择的。又比如每个国家民族都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,如果非要强求其他国家民族也把自己民族的语言当成是最美的一样,是明知不可能偏要为之。

文言文和白话文也是这样的道理,孰优孰劣,不好一言定终身的。只能说各有优势,各有各的美感。

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,其优雅含蓄,韵律感十足,而且文言文虚词明确,一旦掌握了规律,诵读很容易上口且抑扬顿挫,错落有致。

文言文的含义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,掌握了虚词用法和常见的通假字,就能发现文言文简洁明快,语言美得到充分体现。唐诗宋词不用多讲,其语言美人所共知。就是文言文写的散文也一样优美动听。比如我们熟悉的<岳阳楼记>,<醉翁亭记>,《滕王阁序》等等,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都不是一语可以说清的。

白话文的推广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,当文化越来越平民化、大众化,普遍化,这样一种通俗易懂,人人能说,能写的语言形式是必不可少的。而且,白话文也有自己的美感。如现代诗《再别康桥》,《雨巷》,还有朱自清,郁达夫等人的散文,一样美不可言。能说白话文不如文言文吗?

说到底,语言是一种表达形式,形式是为内容服务,只要内容丰富多彩,无论哪种形式都可以使用。反之,没有好的内容,再漂亮的形式也只是一个外壳,只能是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。

个人所见,不当之处,欢迎各位批评。

文言文是否比白话文更精炼?

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,没有之一,其博大精深,很多人即便穷尽一生都只能略知皮毛。汉字的美妙,很难用三言两语说出来,今日六甲番人仅就精练举例说明一二。

一、文言文的精练:

上古时期,文字的书写和传播工具难得且成本很高,故用字简练精辟,比如《尚书》、《左传》等经典就有大量例子,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《左传》关于晋景公非正常死亡的记载:

“将食,涨,如厕,陷而卒。”

这段文字只有八个字,却让人如临其境,似乎亲眼目睹晋景公的死亡过程,文字之外的节约部分,由于读者大多有生活的经历,所以无需描述也能知道怎么一回事。

《尚书》也有用字精练的案例,比如《舜典》仅用了17个字就描述舜帝的一生:

“舜生三十征,庸三十,在位五十载,陟方乃死。”

二、古代诗歌的精练:

中国古代的诗歌也是讲究精练的,很少有长篇累牍之作,有时为了一个字,还要反复思索比较,因而出现“推敲”的典故。尤其是格律诗,用字更是精练,绝句不会超过二十七字,而律诗一般最多也就五十六字,最短的五言绝句才二十个字,比如李清照的《夏日绝句》:

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。”

这首诗用了四句话二十个字,描述了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,用笔凝重,其力透纸,直指人心。

而孟浩然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《春晓》:

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”

现在正是春天,想必很多人都想赖床,睡眼惺忪时,听到到处啼鸟,再到外边走走,却看到一地落红,方知原来昨晚也曾风雨,想用现代的白话文将这种感觉说出来,几乎可以写一篇文章了。

三、精练不是短小,也不是简单:

文言文比白话文更精练本来是不争的事实,但偏有人喜欢另图新说,比如有人就举了胡适的“干不了,谢谢”作为例子证明白话文其实也可以简练的,理由是胡适说的五个字比其学生说的“才学疏浅,恐难胜任,恕不从命”12个字简短。

其实这个例子的对比本身就是不成立的,文字要精练,但绝不是短小,更不是简单。胡适的“干不了,谢谢”真的已经足够精练了吗?为什么不能说“难为,致礼”?这才4个字而已。

四、当代文字的困境:

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,文化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,文字也更容易传播,成本更低,自媒体方兴未艾,这是好事,但因而也带来良莠不齐、滥竽充数的问题,为了吸引大家的关注,很多文章成了标题党,但内容却不敢恭维,深刻性先不谈,连文字表达的准确性都很难保证。

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创举,精练本来就是汉字的特点之一,文言文也好,白话文也好,写出来的文章都不应言之无物,一再考验读者的耐性。

我是六甲番人,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,更多精彩,敬请关注:六甲番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点击阅读全文

上一篇 2021年6月24日 pm7:34
下一篇 2021年6月24日 pm7: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