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 我 文言文-余在文言文中称谓的用法?

文言文里的“余”与“吾”通常代指我,哪它们在用法上有区别吗?”余”、”吾”等,均为第一人称代词。(第二人称代词、第三人称代词因不在此问题,故不做答)。古代汉语代词主要分为以下三类:人称代词、指示代词、疑问代词。第一人称代词,除了”吾”、”余”,其实,现在使用的”我”字,也是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。如:”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。”(《

文言文里的“余”与“吾”通常代指我,哪它们在用法上有区别吗?

“余”、”吾”等,均为第一人称代词。(第二人称代词、第三人称代词因不在此问题,故不做答)。

古代汉语代词主要分为以下三类:人称代词、指示代词、疑问代词。

第一人称代词,除了”吾”、”余”,其实,现在使用的”我”字,也是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。

如:

“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。”(《左传:曹刿论战》)

“问之客曰:`吾与徐公孰美?”(《战国策:圊忌讽齐王纳谏》)

“余收尔骨焉!”(《左传:僖公三十二年》)

“妾之美我者,畏我也。”(《战国策:圊忌讽齐王纳谏》)

“居,予语汝!”(《庄子:哌生》)

其中的”予”,通”余”,常用作书面用语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魏晋之前,”吾”字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,但是在否定句中,宾语放在动词前面,就可以使用”吾”字了。到了魏晋以后,”吾”字已经普遍放在动词和介词后边使用了。

另外,古代的第一人称还有一个字:朕。在《书经》、《离骚》等少数先秦作品中也有使用的,如:屈原,就经常使用,自称为:朕。如:”朕皇考曰伯庸。”(《屈原:离骚》)

待秦始皇统一天下后,便规定只有皇帝自称才能使用”朕”字,自此,历代封建帝王均沿袭了这种用法…

余在文言文中称谓的用法?

基本解释:

(1)我:自己“~将老”。

(2)剩下来的,多出来的:剩~。~粮。~兴。~悸。~孽。节~。~生。~荫(指前人的遗泽,遗留的庇荫)。~勇可贾(gǔ)(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)。 余

(3)十、百、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:十~人。

(4)后:“劳动之~,欢歌笑语。”

(5)农历四月的别称。

(6)姓。

(7)” 词类活用―― 古汉语中,虚词实词的使用,结合文句意义,往往实词虚用,虚词实用,一彼一此,没有固定,其词类活用现象较为突出。本来劳动人民造字,都是根据具体事物,都为实词。元周伯琦《六书正伪》说:“大抵古人制字,多自事物始,后之修辞者,每借实字为虚字,用以达其意……”今之虚字,皆古之实字。所谓单字独出,则“无从见矣”。意即由单个字面上去理解其义,难以解通,查字典,也难以查出,必须结合上下文句去理解,才能知之。所以古书中,词类活用现象表现为:实实虚虚,虚虚实实,往往变化无穷,不易把握其规律性。比如“余”同为第一人称代词“我”解,但古书也作虚词用。古音余读蛇,

详细解释:

〈动〉

1.(形声。从食,余声。本义:饱足)

2.饱足。足食得饱 [have eaten one’s fill;be full]

余,饶也。――《说文》

3.剩下;剩余 [remain;leave orer]

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――崔颢《黄鹤楼》

〈形〉

1.剩下的,多余的 [surplus;spare]

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――《论语》

亦无使有余。――《吕氏春秋?辩士》。注:“犹多也。”

父有余(余)财。――《吴仲山碑》

今也每食无余(余)。――《诗?秦风?权舆》

2.又如:余夫(指一家五口或八口为率以外多余的人口);余润(利润);余资(剩余的钱);余师(很多余地;[空余的地方]的老师)

3.残留的;遗留的 [remaining]

孤嶂秦碑在,荒城 鲁殿余。―― 唐?杜甫《登兖州城楼》

肯与邻翁相对饮,隔篱呼取尽余(余)杯。――唐? 杜甫《客至》

4.又如:余蔌(剩余的菜肴);余庆(祖先留下的福泽。即因前辈的善行而使子孙得到某些好处);余水(剩余的水);余芳(残花;死后遗留的美名);余杯(杯中残余的酒);余珍(前代遗留的遗物)

5.次要的 [second]

唱彻《阳关》泪未干,功名余事且加餐。――辛弃疾《鹧鸪天》

6.又如:余光(落日残余的光辉);余春(晚春,残余的春光)

7.不尽,无穷 [infinite;endless]

一弹再三唱,慷慨有余哀。――《古诗十九首》

8.又如:余哀(不尽的哀思);余思(不尽的怀思);余音袅袅(歌声的余音回荡缭绕);余霞成绮(用以称赞文章时含有无穷的意味)

9.其余,其他,以外 [other]

大儿孔文举,小儿杨德祖,余(余)子碌碌,莫足数也。――《后汉书?祢衡传》

得十九人,余无可取者,无以满二十人。――《史记?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
10.又如:余子(其他的人);余事(另外的事,其他的事);余业(副业);余论(指本论以外的议论)

11.多,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 [odd;over;more than]

一车炭重千余斤。――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
有竹一顷余(余),乔木上参天。――唐? 杜甫《杜鹃》

翼而为两庑两厢,凡三十余楹。――明 陈继儒《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》

12.又如:六百余米;五十余岁

〈名〉

1.闲暇 [leisurely]

无为也,则用天下而有余。――《庄子?天道》

2.又如:余功(余暇,空闲);余闲(余暇)

1.第一人称代词,我或我的 [I,my,me]

余敢贪天子之命,无下拜?――《左传?僖公九年》

余弟宗玄。――唐?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

余于仆碑。――宋?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[2]

此地适与余近。――明?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

黄发在廷,余敢忘古人求旧之义。――明 钱谦益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》

2.又

余之游将自此始。

余亟叹其技。――清?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
3.又

余闻法人好胜。

余既为此志。――明? 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

4.又如:余一人(古代天子自称。也写作“予一人”);余小子(古代天子居丧时的自称。也写作“予小子”)

〈名〉

1.农历四月的别称 [the four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]

四月为余。――《尔雅》

2.姓

3.“余”的简化字 “余”

4.另见 yú

文言文中‘我”、“予”、“余”有什么不同用法吗?

一:所用场合不同。

“我”多用于对话。

“余”、“予”多用于文章自叙,其中“余”“予”相通

在《道德经》中,“吾”和“我”不是同一个概念。老子把一个人分成“吾”和“我”:“吾”指代自我,凡我,为肉体之身;“我”代表真我,是自我修炼的成果。

二、语气的细微差别。

一般书面语言常用余。

从语法角度来讲,予假借为余,常可通用。如: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。

予常用于自谦的语境中。

帝王对先辈或常人后辈对长者常自称为予。如予小子。有时候帝王嘉勉大臣进柬时,常自谦为予。如:予违汝弼(我有过失,你应匡正)

但予在有些词汇组合中,有自以为如何,略带谦义或贬义。如予知(自以为聪明)、予圣(自以为圣人)予知予雄(自以为智慧聪明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点击阅读全文

上一篇 2021年5月7日 pm7:39
下一篇 2021年5月7日 pm7: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