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词义变化的规律-先秦,秦汉,隋唐,宋元,明清直至当代,中原汉语变化的规律及原因是什么?

先秦,秦汉,隋唐,宋元,明清直至当代,中原汉语变化的规律及原因是什么?三皇五帝原始时期西部氏羌人代表炎帝神农氏、北部胡狄人代表黄帝有熊氏轩辕氏与东部、南部的夷越族代表太昊(皓)氏伏羲氏,史称“三皇”。这三大部族在进入黄河中部地区即中原的过程中,最后相互交融、相互混合。各氏族及其语言(它们的后代即分别为阿勒泰语、藏语、侗台语)的融合,奠定了华夏语言的基

先秦,秦汉,隋唐,宋元,明清直至当代,中原汉语变化的规律及原因是什么?

三皇五帝原始时期

西部氏羌人代表炎帝神农氏、北部胡狄人代表黄帝有熊氏轩辕氏与东部、南部的夷越族代表太昊(皓)氏伏羲氏,史称“三皇”。这三大部族在进入黄河中部地区即中原的过程中,最后相互交融、相互混合。各氏族及其语言(它们的后代即分别为阿勒泰语、藏语、侗台语)的融合,奠定了华夏语言的基础。但五帝时期(约西元前26世纪初一前21世纪初)“原始汉语”的面貌尚不可考。

夏商周三代远古、上古时期

夏代(约西元前2100一西元前1600)本身无文献传世,但有后世记载可徵。《说文》:“夏,中国之人也。以别於北方狄、东北貉、南方蛮闽、西方羌、西南焦佼、东方夷也。”而夏后氏之部落联盟长为禹,禹又叫“戎禹”,因此夏代官话称为戎夏语。

商代(约西元前1600一西元前1200)夷商语有了以甲骨文辞、全文辞为主的大量文献资料,是我们现在可追溯的最早“汉语”。殷商语估计是以黏着型为主,其为汉语的上古前期,研究对象主要为甲金文辞及侗台语言。

周起源于中国西北部,来自氐羌族。语言则称为“雅言”。它是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基础方言,河洛流域的各诸侯国如周、陈、郑、曹、许、宋,鲁、卫、齐称为“诸夏”。南方的楚语和越(粤)语,都不属雅言。

秦汉

上古时期秦人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,被分封於西周故地,承袭了西周雅言传统,是为“秦音”。秦大规模的移民和戍边措施,加强了共同语的传播,减少了方言间的差距。

西汉(西元前206一西元25)定都长安,其雅音基础当为秦音,受东楚(汉之发祥地)语音影响逐步演变为通语。东汉(西元25―220)时主导语言则转变为以周代镐京在洛阳的后代“洛话”或“晋语”为代表,又称中原音。

南北朝中古前期

“永嘉之乱”发生后,洛阳失陷,西晋遂为前赵所亡。中原汉人大批南渡江淮,都城迁为金陵,也就是现在的南京。后经宋齐梁陈四代吴语的浸染,中原雅言已“南染吴越”,非西晋之旧,成为一种新的雅音――南方雅言、金陵雅言。

而北方,少数民族最后终被汉化,西晋河洛雅言在少数民族中大量传播,最后取代胡狄语成为了北方的共同标准语,但到隋统一中国时,北方中原雅音已“北杂夷虏”,多次受到阿勒泰、藏缅语之渗透,亦非西晋河洛之旧,而成为了一种新的河洛之音。

隋唐宋中古后期

隋唐均定都长安,并以洛阳为东都,雅音基础亦为秦音。

北宋(西元960一1127)定都汴京,雅言又由长安东移汴洛,谓之“宋音”、“汉音”或“中原雅音”。南宋(1127一1279),其雅音为南迁之汴洛中州音。其后,由于其处于吴语包围之中,终为吴语所化,成为“新杭州话”。

元明清近代时期

元(西元1206―1368)帝国建立之初,统治者定蒙语为国语。

明(西元1368一1644),当时帝都南京的江淮中原雅音为正,此即“官话”。朱棣率“淮兵扫北”,“永乐北迁”移都燕京,带去之“江淮官话”,即为当时之标准音。其后,江淮官话一方面受北音影响,另一方面又受阿勒泰语影响即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影响。

清军入关后,定满语为国语,官话又受阿勒泰满语影响。直到清代中后期,满清改用汉语为共同语后,受北音影响之北上江淮官话,受满语影响,又形成了新的北方官话⑩,即今普通话之前身,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标准音,此时即已形成。

清末民今现代时期

1932年颁布的新国音及1957年颁布的普通话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,即现代汉语之语音代表。

—–整理自李葆嘉先生《中国语言文化史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点击阅读全文

上一篇 2021年6月15日 pm9:59
下一篇 2021年6月15日 pm9: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