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中对与出师表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-根据隆中对和出师表中三顾茅庐写法和用意上的不同?

根据隆中对和出师表中三顾茅庐写法和用意上的不同?《隆中对》中关于三顾茅庐的记载只有五个字,是“凡三往,乃见”意思是总共去了三次,才见到,其他的都是诸葛亮的隆中大计。而《出师表》中写的是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

根据隆中对和出师表中三顾茅庐写法和用意上的不同?

《隆中对》中关于三顾茅庐的记载只有五个字,是“凡三往,乃见”意思是总共去了三次,才见到,其他的都是诸葛亮的隆中大计。而《出师表》中写的是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”意思是先帝(也就是刘备)不认为我身份卑微,降低自己的身份,委屈自己三次造访我的草庐,寻问我当时的大事。由此可以看出,隆中对的意思去了三次,只见到一次,而出师表则比较模糊,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,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一次,他交代的不清楚。另外,这个三究竟是实指还是虚指,至今仍没有定论,所究竟去了几次,我们不知道。但现在普遍认为是去了三次。

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和《出师表》中,为何对益州的评价截然相反?

也不是截然相反,只是两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势不一样,从而引发诸葛亮对两个时期的益州发表了不一样的观点。

《隆中对》发表时期的益州

《隆中对》是诸葛亮出山前写的文章,里面阐述了他对当时天下形势的看法。诸葛亮认为那个时期的益州是“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以成帝”。就是说,益州是富饶的天府之地。当年刘邦就是从这里成就帝业的。诸葛亮建议刘备看准时机占领刘璋的益州,以益州为后盾一定会象刘邦一样成就大业。

刘备依照诸葛亮的建议,果然占据了益州,并在成都称帝,建立了蜀国,使诸葛亮《隆中对》中的计划终于实现。

接着,诸葛亮进行北伐,以图恢复汉室之大业。然而,几次北伐之后,诸葛亮有所感触,深知大业之难度。所以最后一次北伐时向刘禅写了一篇《出师表》再次阐述了对益州的看法。他在里面说“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”意思是益州当下乃疲弊之地。

《隆中对》中益州是“天府之地”与《出师表》中益州是“疲弊之地”,二者的理解。

1,《隆中对》发表时的益州。

诸葛亮发表《隆中对》时的益州,当时是刘璋的地盘,刘璋治理多年,百姓安居乐业,且益州肥肥沃土地资源丰富。如果占据了益州,加上荆州,两地都为资源丰富,经济富饶,这样可以为刘备部队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。

而荆州丢失后,刘备所需战略物资就只得从益州获取了,这必然给益州增加了很大的压力,从而导致益州疲弊。

2,出师表》中所说的益州

这时的益州经过了刘备和刘璋之间三年的战乱。这三年战乱极大地消耗了益州的经济。况且刘备占领益州之后,又发动了汉中和夷陵之战,两次战役基本上耗尽了蜀国的家底。

所以,此时的益州急需休养生息。可是刘备死后,诸葛亮接着又进行北伐,如此常年累月的战争,益州哪里消耗得起呢?

需要指出的是,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里说益州疲弊,应该还有另一层深意,那就是坚定刘禅北伐的决心,因为益州疲弊,蜀汉偏安一隅非长久之计,只有北伐成功,蜀汉才能继续维持。

可惜诸葛亮,出师未捷身先卒。

期待您的关注!请赐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点击阅读全文

上一篇 2021年6月17日 pm7:05
下一篇 2021年6月17日 pm7:05